留聲機
他是我國鋼結構領域的開拓者之一,62載初心不改、執(zhí)著堅守,為我國鋼結構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作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;作為結構工程領域的領軍人物,他悉心指導一批批青年才俊,培育起一支學術梯隊……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、同濟大學教授沈祖炎。近日,他因病辭世,與他奉獻一生的教育事業(yè)揮手作別。
對許多土木學子來說,沈祖炎是個熟悉的名字。因為在他們的專業(yè)教科書中,有多本是沈祖炎的專著或是由他主持編寫的。
上世紀50年代初,沈祖炎就讀于同濟大學工業(yè)與民用建筑結構專業(yè)。隨后畢業(yè)留校,成為鋼結構教研室的一名年輕助教。從此,他與黑板、粉筆為伴,60余年如一日教書育人。
那時,由于國內鋼材供應十分緊張,鋼結構的實際應用非常有限。沈祖炎的研究方向既申請不到科研課題,也難應用于工程建設項目,無“用武之地”,可這位意氣風發(fā)的年輕人并沒有泄氣?!澳阋坏┱J定這個研究方向,無論所遭遇的是冷清還是熱鬧,你都要一直堅持走下去!”他說。
1962年,沈祖炎受邀參與編寫我國第一本《鋼結構設計規(guī)范》,負責計算部分。不久,他又參編《冷彎薄壁型鋼結構技術規(guī)范》,隨后又主編完成了《輕鋼結構設計規(guī)程》《高層建筑鋼結構設計規(guī)范》等一系列規(guī)范、規(guī)程,直接推動了我國建筑鋼結構領域技術標準體系的建立。
80年代起,鋼結構研究在國內開始興起,從此他的學術成果在一些重大工程中相繼得到應用,他成為多個國家及地方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的重要把關人。
1995年初夏,上海大劇院6075噸的鋼屋蓋實施整體吊裝。時任頂部鋼結構整體提升副總指揮的沈祖炎頭戴安全帽,在工程現(xiàn)場坐鎮(zhèn)指揮。經過20小時協(xié)同作業(yè),鋼屋蓋成功吊裝。還有國家大劇院、上海浦東國際機場、東方明珠電視塔、上海環(huán)球金融中心……他都在關鍵技術上為其保駕護航。
步入耄耋之年,沈祖炎每天心頭所系的,依然是教育科研事業(yè)。他奔忙在鋼結構領域,做講座、寫教材、指導青年教師。
“我是個閑不住的人,只要自己身體允許、力所能及,還是希望能繼續(xù)帶帶學生、做做科研,想盡力為學校、為院系多做事情?!眱赡昵霸趶慕?0周年座談會上,老先生如是說。
鋼結構檢測gyjrwz.cn中交路橋科技有限公司